网站首页 人大概览 工作动态 监督工作 代表风采 乡镇人大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市人大网
乡镇人大网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工作动态>湘东区人大:监督更有力量 更有能量 更有质量

湘东区人大:监督更有力量 更有能量 更有质量

发布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19399次

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21项,开展执法检查2次,开展专题视察和集中调研20次,依法作出重大事项决议决定9项……人民关切所系,改革发展所需,就是人大监督所至。去年以来,湘东区人大常委会紧扣大局、聚焦重点,推动人大监督更有力量、更有能量、更有质量,谱写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下的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新篇章。

紧扣大局,让监督更有力量

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区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业强区等领域的监督,以有力有效监督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区人大常委会在扎实开展计划、预决算审查监督以及审计工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政府债务、金融工作监督等这些法定职责的同时,找准依法履职与全区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确保工作重点和举措与全区发展大局同向同步。”区人大财经委负责同志介绍。

去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计划执行、区级预决算执行、审计工作等报告,就预算调整、债务限额调整作出决议,首次听取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报告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专项报告,推动重大财经政策有效实施,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连续5年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2023年对区住建局等17个单位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并对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当场公开公布测评结果,向区委、区政府通报,做到了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助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围绕区委“重塑工业辉煌”的发展目标,确定监督选题,开展全区企业出口情况调研,深入了解全区企业出口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存在困难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区人大常委会在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交出了恪尽职守的答卷。

回应关切,让监督更有能量

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区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短板,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监督内容,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深入推进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教师队伍提升,健全教师发展配套保障和激励机制”……去年5月,一份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工作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引起了区人大常委会的重视。“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工作还存在哪些堵点?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基层,现场解剖麻雀,研究对策,向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努力实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为社会所高度关注,也成为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区人大常委会连续8年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开展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主题的“环保萍乡行”活动,通过持续监督、跟踪回访、检查采访等方式打出了环境保护监督“组合拳”,提出整改建议10余条,督促落实整改10余条,助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开展全区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视察及小河流治理情况督导“回头看”,以实际行动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全区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调研,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无论是“头等大事”,还是“关键小事”,不管是“急难愁盼”还是“安危冷暖”,区人大常委会努力当好民生“答卷人”,在监督工作中紧跟民声、紧贴民心、紧扣民意,处处彰显出民生情怀和温度。

增强实效,让监督更有质量

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是做好人大工作的不竭动力。

“人大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何?调研组要进行跟踪监督,采用实地考察和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不断增强人大监督的权威和实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才对人大审议意见的落地落实提出了要求。

为深入了解政府部门落实人大审议意见情况,社会建设委赴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下埠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和白竺乡沙坪村退役军人之家等地开展“回头看”,实地察看工作整改情况。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监督方式,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评议,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交“一府一委两院”研究办理,按照整改时限,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并在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落实审议意见情况,推动问题真改、实改,切实维护审议意见的严肃性,有效提高人大监督质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不断丰富和完善监督方式,提高监督实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密切关注的实际问题,推动监督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李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