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东区腊市镇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推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代表搭桥、科技赋能、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代表履职“算”清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以前农户担心田埂没了,自家的地就找不到了,流转意愿低。”腊市镇人大代表、种植大户文帅回忆道。面对小农户分散经营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镇人大组织代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屋场会”“夜谈会”倾听民意,创新提出“稻虾共作”土地流转新模式,鼓励村集体以土地和基础设施入股,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代表们逐户算清“经济账”:流转后每亩保底收益350元,还可通过参与种植、管理获得劳务收入和分红,这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的老大难问题,也让愿意劳作的村民有活可干。
科技赋能“智”富路,打造数字农业样板
在镇人大推动下,腊市镇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优势,引进智能育秧工厂、北斗导航智能系统等设备,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服务等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智慧农业的新标杆。作为种植大户和人大代表,文帅率先垂范,投入近300万元升级智能农机和养殖设备,实现无人插秧、精准施肥和科学养虾,稻谷亩均增产20%,龙虾亩产达150公斤。镇人大还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争取社会化服务、农机和养殖设备补贴近100万元,并试点推出“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利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升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链上“链”民主,护航农民增收共富
“不仅要种得好、养得好,还要卖得好!”镇人大负责同志深知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重要性,牵头组建“代表助农专班”,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协议,打造“腊市稻米”和“腊市清水虾”双区域品牌。通过代表联络站“码上履职”平台,收集农户技术需求,组织稻作和龙虾养殖技术培训40余场,脱贫户程焕春在代表帮扶下,进入稻虾共作基地务工,年增收5万余元。
从过去的“望天收”到如今的“云上管”,从“单一稻作”到“稻虾双赢”,腊市镇人大代表将履职足迹深嵌智慧农业和特色养殖发展的每个环节。展望未来,腊市镇人大将继续深化“代表+科技+产业”模式,让民主实践在数字稻浪和龙虾产业中焕发更强生命力,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湘东经验”,书写乡村振兴的更新篇章。(腊市镇人大陈丽供稿)